9月13日-14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第十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暨‘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高端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推动创新发展,铸就高品质工程”为主题,全面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桥隧工程为主干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经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精彩开幕式 · 祝贺大会顺利召开 大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杜彦良院士主持。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清华大学教授聂建国,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3724香港金算盘22理事长于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杜彦良 高战军 方守恩 聂建国 卢春房 马兴发 刘千伟 于宁 薪火相传 · 几代桥隧工作者齐聚一堂 会议期间,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出席会议的有杜彦良院士、卢春房院士、钱七虎院士、孙钧院士、崔俊芝院士、郑皆连院士、邓文中院士、马洪琪院士、王景全院士、欧进萍院士、梁文灏院士、张建云院士、聂建国院士、秦顺全院士、何满潮院士、杨华勇院士、钮新强院士、陈政清院士、郑健龙院士、王复明院士、孔宪京院士、邓铭江院士、李华军院士、张喜刚院士、吕西林院士、冯夏庭院士、李术才院士、林鸣院士、朱合华院士、高宗余院士、唐洪武院士、刘加平院士。外籍院士有吴智深院士、郝洪院士、蒋宇静院士、李国强院士。 在本届大会中,孙钧院士、钱七虎院士、郑皆连院士、邓文中院士等都是80岁以上高龄的老一代科学家,他们不仅参与大会还进行大会报告,不仅给青年学者传授行业的新技术、新发展,同时还传授给他们科学精神。桥隧工作者几代人共聚一堂,共同研讨、凝练了十多年来以桥隧工程为主干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 ▲卢春房院士与何川副校长为孙钧院士颁发大会十周年报告纪念证书 大会还邀请了11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9位国际知名专家,其中有4位国外院士,8位高校专家。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国际组织、高校及科研院所、行业学会、协会领导及专家参加大会。线上观看人次近10万。 2个主论坛+7个主题论坛 116场专家报告 本届大会共设置了2个主论坛,7个主题论坛,分别为重大桥隧工程建设论坛、“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论坛、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运维论坛、隧道(洞)与地下工程建设运维论坛、重大工程装备与新材料、新技术论坛、青年论坛和海底隧道安全性与灾害控制论坛,组织了116场专家报告,多视角、多方面、多层次为大家呈现了一场高水平、高质量的行业大会,分享了最新的科技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主论坛(一) 钱七虎 邓文中 郑皆连 孙 钧 钮新强 钮新强 & 李华军 王同军 卢春房 & 何川 主题一:重大桥隧工程建设论坛 邓铭江 周 伟 林 鸣 沙爱民 吴明先 胡所亭 汪双杰 周建庭 宋神友 崔景川 方明山 杨如刚 吕 刚 席锦州 陈 浩 袁 勇 郭劲松 苏宗贤 Roberto Cudmani 会议现场 主题二:“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论坛 杜彦良 富海鹰 何 川 朱 颖 Taisia V. Shepitko Sarfraz Ali 冯晓云 Lalu P.Paudel Guillermo Oscar Garcia Haznan Abimanyu 曹先彬 Francois Nicot 梁丙臣 会议现场 主题三: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运维论坛 郑健龙 Naeem Hussain 高宗余 沙爱民 周 良 崔 冰 王仁贵 苏权科 葛耀君 叶国强 孙立军 肖汝诚 张春雷 Kent Fuglsang 邵旭东 潘 济 魏 科 李 军 朋兴亚 José Campose Matos 孙 斌 会议现场 主题四:隧道(洞)与地下工程建设运维论坛 严金秀 洪开荣 朱合华 张顶立 Manuela Rocca Antonio Bobet Anne Kathrine 杨秀仁 何 川 姜 弘 李建斌 陈建勋 黄宏伟 王卫东 张金良 王志坚 朱 捷 讨论环节 主题五:重大工程装备与新材料、新技术论坛 杨华勇 吴培国 刘加平 张帅坤 王 海 官林星 贺 飞 李利平 胡旭东 王志成 主题六:青年论坛 徐赵东 赵 林 姜海西 邹 宇 杨伟强 孙利民 徐略勤 邓开来 夏 烨 禹海涛 王宝泉 柳 献 张冬梅 乔亚飞 谭忆秋 伊廷华 勾红叶 闫兴非 田周松 陈 林 Emillio Bilotta 包鹤立 李 刚 张东明 ▲青年论坛讨论主题之一:多元驱动助力重大工程 主题七:海底隧道安全性与灾害控制论坛 肖明清 陈卫忠 李利平 曲立清 杜博文 陈 健 林树枝 郭彦兵 主论坛(二)及闭幕式 吕西林 聂建国 汪双杰 欧进萍 Herbert Mang 杨启贵 Luc Taerwe Günther Meschke 吴智深 龚 剑 李国强 巫伟军 闭幕式上,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总结了本届大会在推动桥隧工程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的重大意义。吕西林院士和汪双杰大师主持了大会第二天的主论坛及闭幕式。 重大桥隧工程十周年 科技成果展和技术创新展 专家报告:多视角、多方面、多层次 关注国家重大战略 本届大会面向“交通强国”战略和国家“双碳”计划,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谈到了建设“公园城市”,发展城市双碳交通、促进生态碳汇。聂建国院士向大家分享了工程实践的启示与创新。高宗余院士介绍了近年来我国高铁大桥进展。96岁高龄的孙钧院士不但亲临会场,而且就国内外大家关注的隧道工程建设新动态进行大会报告。 聚焦桥隧重大工程 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始终聚焦桥隧重大工程建设,持续推动体系创新和科技进步。郑皆连院士、邓文中院士分别分享了超大跨拱桥及关键创新、重庆两江大桥的美观设计。钮新强院士向大家介绍了国家水网与大型引水隧洞工程关键技术。杜彦良院士分享了“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与思考。邓铭江院士介绍了超特长隧洞集群TBM高效掘进与技术创新。林鸣院士则分享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创新实践。此外,大会还聚焦了川藏铁路、深中通道、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八达岭长城地下车站、天山胜利隧道、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琼州海峡铁路隧道、挪威哈罗格兰德大桥、中老铁路、中尼跨境铁路、张靖皋长江大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等重大工程和“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战略研究、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角度探讨工程科技发展。此外,部分专家还分享了上海地区的桥隧建设成就。 探索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 在智能建造方面,欧进萍院士介绍了桥梁结构全寿命性能智能监测与模拟预测,朱合华院士分享了隧道围岩数字孪生模型与支护动态设计方法。杨华勇院士介绍了智能盾构关键技术的一些探索。在材料方面,郑健龙院士着重谈到长寿命道路材料与结构服役性能的关键科学问题,刘加平院士介绍了桥隧混凝土高性能化新发展。Herbert Mang、Luc Taerwe、Günther Meschke、Naeem Hussain等国外院士也分享了最新研究。 注重青年人才培养 本届大会首次增设青年论坛。来自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青年教师通过大会平台分享创新理念和前沿理论,展现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的能力和风采。 ▲大会主席卢春房院士、王景全院士、唐洪武院士参加青年论坛 推动政企产学研深度融合 精彩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众多媒体报道大会盛况 本届大会由《隧道建设(中英文)》、《中国市政工程》、《中国公路学报》、隧道网、专家宝、《现代隧道技术》、《铁道标准设计》、《铁道勘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隧道与轨道交通》、《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Engineering、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等多家行业媒体支持。大会盛况吸引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文汇报、澎湃新闻、央视网、学习强国、经济日报、中国网、东方网、建筑时报、上海科技报等众多主流媒体报道。 面向未来:奋楫前行,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奋进新时代,献礼二十大。面向未来,国际桥隧大会将以十周年为契机,深入总结发展经验,科学分析机遇挑战,更加聚焦工程科技前沿和“卡脖子”技术,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进一步成为国际桥隧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和合作发展平台! 共谋发展新未来, 谱写辉煌新篇章! 我们下届再会! THE END
微信公众号
电子期刊
土木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