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4日下午1:30,本预应力专委会联合同济大学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大楼,举行了《缓粘结预应力结构设计施工技术标准编制研讨会》的学术活动,本次研讨活动由专委会主任、同济大学熊学玉教授主持,研讨活动从缓粘结预应力结构设计施工技术标准编制的背景、适用范围、裂缝宽度控制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目前缓粘结预应力体系中用于钢束和套管之间的缓粘结材料有缓凝砂浆和环氧树脂两种,环氧树脂可以克服缓凝砂浆保质期短,工厂化生产难度大等缺陷,并且环氧树脂填充在套管和预应力筋之间,使腐蚀介质很难进入,从而对预应力筋起保护作用,这种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截面尺寸与无粘结预应力筋基本相同,因而对混凝土构件横截面的削弱较小。该技术具有抗震延性好、抗裂性好、承载力高、施工工艺简单、节点布置灵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领域,在大跨度、超长混凝土结构等部位更是优势显著。
上海市已有多个重点工程项目中应用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如惠南公交停车保养场新建工程。未来,更多市政和桥梁工程将会应用到缓粘结预应力技术。但是上海市尚无针对缓粘结预应力及相关技术制定的地方标准。为进一步推广缓粘结预应力这一新技术在上海市的应用,编制上海市《缓粘结预应力结构设计施工技术标准》有很大的必要性和价值。
同济大学熊学玉教授全面介绍了缓粘结预应力结构设计施工技术标准编制的背景、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静力实验、疲劳试验以及粘结性能细观数值模型分析以及裂缝控制和缓粘结预应力筋的耐久性问题;专委会副主任、城建院总工陆元春针对缓粘结预应力结构设计施工技术标准编制在桥梁设计中不同要求和相关设计依据的规范标准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相关章节的安排提出了相关建议供大家交流探讨;建造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王美华对于缓粘结预应力结构的施工要求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并建议对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监测为标准编制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
各位编委就标准编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通过此次交流研讨对于缓粘结预应力结构设计施工技术标准编制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来自主编单位和参编单位近30名编委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微信公众号
电子期刊
土木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