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7日,3724香港金算盘22木竹结构专业委员会组织会员赴杨浦滨江人人屋、上海船厂旧址1、2号船坞临时性改造项目实地参观交流。
人人屋
人人屋是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的一处滨水驿站,是向每一位市民敞开的提供休憩驻留、日常服务、医疗救助的温暖小屋,故取名为人人屋。
杨浦滨江由于其百年工业的历史背景,使得每一段江岸都能追溯到一个历史悠久的工业厂址。人人屋选址处也不例外,其所在区域是祥泰木行(始于1902)的旧址。据周边老产业工人回忆,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有大量直径1米以上的木材在这段沿江区域运输、加工、分解。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设计从一开始便确定了采用钢木结构的策略,希望温润的木质能够唤起人们对这段滨江历史的回顾与感知。
人人屋外观
木结构构架的设计以人字形落地杆件为基本单元,不断重复并相互支撑形成整体空间结构,这也是取名人人屋的另一层含义。木杆件为云杉胶合木,空间结构模数为800mm,截面尺寸为60mm*60mm。构件标准化、工厂预制、现场拼装,使在极其紧张的工期下依然能够保证建筑的较高完成度。
以相互连接的细密杆件代替尺度较大的梁柱体系,以共同作用的系统代替独立作用的系统,这一结构策略形成了一个有厚度的朦胧界面,缩减了建筑体量对滨水空间的侵占,使得内部与外部保持了一种连续的、独特的空间体验。同时,外置的木构架成为滨水景观之中的重要元素,在密林草丛之中折射出木构建筑的温润之光。
人人屋入口立面
绿化掩映下的内部空间
上海船厂旧址1、2号船坞临时性改造项目
上海船厂旧址位于杨树浦工业码头区,两座船坞本是超常尺度的大“深坑”,1号小船坞长200m,宽30m,深36m;2号大船坞长260m,宽44m,深11m。两座船坞的改造项目是典型的城市工业遗地向艺术水岸公共空间转变的改造项目,采用了船骨式的空间折板桁架钢木复合结构体系。
两座船坞改造项目的整体结构设计在结构逻辑、受力体系及建构形式三个层面上进行了创新:
l 在结构逻辑上,方案的推进始于对侧推力的平衡,该结构体不同于较为常见的三铰拱,采用了两组铰节点,并将成组的受力铰节点以折板桁架的形式扩大成受力面,更为有效地抵抗倾覆弯矩,极大降低了对基地锚固强度的要求,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以此实现对场地的低介入。
l 在受力体系上,折板形式将构件的受力进行分解,减小了构件中的弯矩量,形成了以轴向力为主的受力体系,大部分钢构件的最大应力比均被控制在0.7以下。
l 在建构形式上,桁架面代替木构厚板实现了对钢木折板体系的转换,钢木桁架折板提升了厚板构件的受力效率,预制钢节点和钢木构件为施工引入了容差机制,较预制CLT工法厚板降低了整体施工难度。
上海船厂旧址1、2号船坞
此次对于空间折板桁架钢木复合结构的创新性实践,将原本场地中的限制条件转化为结构设计的创新机会,将结构逻辑、空间形态和建构细部统一起来,共同塑造出建筑的独特性。
上海船厂旧址中1、2号船坞的改造设计,不仅以高可逆的方式对工业遗迹进行了现代化改造,续史承新,使具有独特历史记忆的空间承载当下的城市公共生活;更以结构创新实现了快速建造和结构-建筑一体化设计,形成独有的自立性结构体系,既是对临时性公共构筑物建造的探索,也使我们重新思考结构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
船坞内部
微信公众号
电子期刊
土木视界